首页> 软件教程> 火灾面前 大多数人的这种“逃生误区”太耽误事了

火灾面前 大多数人的这种“逃生误区”太耽误事了

作者:佚名 时间:2025-11-28 10:49:01

26日下午,香港新界大埔宏福苑的大火,打破了公共屋邨的平静。

这场五级火警(仅次于最高级灾难级)是1962年以来香港伤亡最惨重的火灾,截至目前,已造成 94人遇难。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是再也无法相见的亲人、朋友……

这场灾难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瑞士奶酪模型中那些不幸对齐的孔洞:是多个防御环节同时失守,一系列错误、疏忽和故障的致命叠加。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可以持续关注调查进展,督促公共机构修补制度的漏洞。

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火场逃生技能,因为从过往的研究来看,在火场的高压环境下,有一些看似正常的本能反应,可能将自己推向绝境——等待别人先行动,见到烟雾火焰才逃生,对逃生路径不熟悉……都会成为致命的陷阱。

犹豫——要命的逃生误区

如果发现所在建筑物出现火情,第一时间会怎么办?

很多人可能都会说,自己一定会立刻拿湿毛巾捂口鼻、按逃生路线跑。但现实情况往往截然相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质疑与迟疑:是邻居家炒菜糊了吗?真的着火了? 然后下意识等别人先行动,有人跑我再跑。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比如在火灾的评论区,就有人说:

火灾面前 大多数人的这种“逃生误区”太耽误事了

火灾面前 大多数人的这种“逃生误区”太耽误事了
图片来源于微博

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火灾离自己十分遥远,因而轻易放松了警惕,可这份淡定 在真正的灾难面前,恰恰是最致命的隐患。

《消防安全期刊》(Fire Safety Journal)2010年的论文早已指出:对危险程度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人们在疏散和逃离不够及时;即使意识到了危险,也会等其他人率先响应后再采取行动。2025年的跨国研究更证实,这是不分国籍的共同反应——可就是这几分钟的犹豫,往往会错过逃生黄金时间。

什么时候人们才会主动逃跑?答案是:见到烟雾或者火焰。

英国阿伯丁大学2017年的研究发现,比起闻到烧焦的气味,视觉上的危险信号(比如看到烟雾或者火焰)才会让人立刻行动,甚至不需要等有人带头,就会先带着家人和孩子逃跑。

可此时,逃跑的难度和危险已经直线上升:烟雾不但会大大降低能见度,其中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更会让人在短时间内丧失行动能力甚至死亡。据统计,火灾中丧生于浓烟的人是直接丧生于大火者的4~5倍。

除了从众心理和等待视觉确认再跑导致的拖延,另一个致命问题,是对逃生路线的不熟悉。

2017年,建筑学者米切尔以埃及一栋高层住宅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住户会按指定的逃生路线撤离,大多数人则会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其他通道,73%的住户甚至不知道楼里的紧急出口在哪。

2023年的另一项研究也证实,在室内灾害中,对建筑布局和逃生路线的陌生,会直接拉长人们找到出口的时间——而火灾中,多出来的几十秒,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日常避险指南

当然,我们不能过于苛责这种不够理性。比如,忽略火情通知,很可能是因为平时炒菜烟雾大、有人吸烟都会频频误触烟雾警报,几次下来,人们也就形成惯性了。

更何况,灾难从不会给人们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冷静思考、做出最正确的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时就多一份警惕,为家人多添一份保障。

以下这几个简单可行建议,我们从现在就可以开始做:

1、别等确认,让警惕先到位

感知危险,保持冷静。听到火灾警报时,不要惯性质疑,也不要等待邻居的反应,立刻基于正确的应急方法,将多层棉布湿润,捂住口鼻,或者用衣服捂住口鼻,带着家人朋友冷静、有序、快速离开危险区域。

当然,正如一些人会担心的那样,有可能所谓的警报只是误报,也不排除会因此造成小范围的恐慌。但越是及时应对,也就越容易冷静处理、越不容易造成恐慌,也比火灾真的发生时,因拖延而失去生机强。

还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手背触摸门把手时感觉很烫则不可开门,应堵住门缝,关闭门窗,等待救援。若门把手不烫,则可开一条门缝,如果没有浓烟,可用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2、熟悉路线,记住逃生地图

平时多走逃生楼梯,检查应急门是否能轻松打开,应急灯会不会亮,过道处有没有堆放易燃物或障碍物,如有情况及时联系物业或消防处理,确保整条逃生通道是畅通无阻的。

当这条路线谨记于心,哪怕灾难来临一时恐慌,也能相对容易地找出生机。

3、分享准备,给身边人多一份守护

把这些逃生常识告诉亲朋好友,在能力范围内,给行动不便的家人备好棉布等逃生用品,多带他们走几遍逃生路线。你的一次提醒、一份准备,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救一个人、一个家。

火场中的生存,是一场与死神作对手的生命赛跑,只有同时做到迅速察觉危险、果断做出反应、及时付诸行动,才能赶在危险恶化前逃出去,才能赢得生机。

愿每一个人都能远离火灾,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火情面前正确、冷静处置,安全脱离危险区域。

火灾面前 大多数人的这种“逃生误区”太耽误事了

参考文献

[1]van der Wal, C. N., Kinkel, E., van Damme, E. R. I., Galea, R., Minkov, M., & Brazier, F. M. T. (2025).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evacuation response behaviour: A cross-cultural survey.Collective Dynamics, 9, A154:1–17.

[2]Arewa, A. O., Ahmed, A., Edwards, D. J., & Nwankwo, C. (2021).Fire safety in high-rise buildings: Is the stay-put tactic a misjudgement or magnificent strategy?Buildings, 11(8), 339.

[3]Kobes, M., Helsloot, I., de Vries, B., & Post, J. G. (2010).Building safety and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A literature review.Fire Safety Journal, 45(1), 1–11.

[4]Gerges, M., Mayouf, M., Rumley, P., & Moore, D. (2017).Human behaviour under fire situations i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ilding Pathology and Adaptation, 35(1), 90–106.

[5]Chang, B.-L., Chang, H.-T., Lin, B. S.-M., Hsiao, G. L.-K., & Lin, Y.-J. (2023). Factors affecting emergency evacuation: Floor plan cognition and distance. Sustainability, 15(10), 8028.

策划制作

作者丨游识猷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李米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罗宏森 四川师范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研究院院长

策划丨徐来

责编丨徐来、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喜欢的话记得收藏本站,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人气下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