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渣打银行最新报告:两大催化剂或助推比特币Q3冲击13.5万关口

渣打银行最新报告把比特币(BTC)的预测目标价大幅调高:2025年第三季可能突破13.5万美元,年底或挑战20万美元,更激进的是将2028年长期目标定在50万美元。比特币现在10万美元上下晃悠,这个预测差距确实有点夸张,很多人都在嘀咕:要是"四年减半"的规律开始失效,那接下来靠啥撑起价格?
ETF资金流入成为新主角
报告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现货ETF现在简直就是比特币的"吸金神器"。K33研究显示,光是ETF的月度净流入就能解释80%的价格波动(R²≈0.80)。自从美国批准现货ETF以来,累计流入量已经吞掉了差不多10万枚比特币——相当于每天要消化2000多枚,这数字比矿工每天新挖出来的还多一倍。资金曲线和价格走势几乎粘在一块儿往上爬,这种同步性在过去可不多见。
上市公司也在悄悄囤货。目前企业持有总量约85.5万枚,占到流通量的4%左右。第二季度净增持13.1万枚,不过这里面有猫腻——不少是通过股权置换拿到的,不一定直接砸钱买。渣打银行最近提醒说,要是价格突然跳水,那些加了杠杆的仓位可能被强平,而且10万美元这个心理关口,老韭菜们很可能选择落袋为安。所以第三季度末到第四季度初,搞不好会有波像样的回调。
减半效应减弱,需求端发力
对比下历史数据就明白了:2012年减半后涨了7000%,2016年291%,2020年541%,但今年减半后到现在才43%。供给端的故事确实没那么好讲了,现在定价权转移到需求端——机构资金、全球放水节奏,还有各国监管态度。比特币年化通胀率现在只有1.8%,比黄金的2%还低,"数字黄金"这个说法倒是越喊越响了。
渣打敢喊这么高的目标价,本质上是在说比特币进入"大人玩"的阶段了。普通投资者想跟着喝汤,盯着ETF资金流和企业持仓是个办法,但得提防那些加了杠杆的玩家突然砸盘,还有获利盘回吐带来的剧烈震荡。
比特币暴涨年份盘点
比特币这十几年,真正称得上暴走的年份其实就三个:2013年、2017年和2021年,每次都有不同的剧本。
三次标志性暴涨
2013年从年初13美元干到年底1200美元,90倍涨幅。当时塞浦路斯银行倒闭,欧洲人疯狂找替代品,德国突然宣布比特币合法化,媒体一窝蜂报道,活生生把价格拱上去了。2017年千美元起步,年底冲到2万刀,20倍涨幅。这波主要是ICO热潮带起来的,芝加哥交易所上线期货合约更是火上浇油,记得那时候连菜市场大妈都在问怎么买比特币。2021年从2.9万冲到6.9万,机构玩家集体入场——特斯拉买了15亿美金,MicroStrategy更夸张,公司债券募来的钱全换成比特币。其他值得注意的时段
2024年:贝莱德这些巨头的现货ETF获批后,价格直接从3万飙到10万。2011年:从0.8美元涨到32美元,但6月份一天就腰斩,那会儿交易所动不动就被黑客光顾。暴涨背后的套路
要么是技术突破(比如2017年智能合约火了),要么是政策松绑(2024年ETF),再不就是大机构下场(2021年)。但每次暴涨完总有一地鸡毛,2013年之后跌了80%,2018年更惨,从2万直接砸到3000。